![]() |
胡雯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转型 学位: 博士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wen.hu@cau.edu.cn |
|
10 访问 |
个人资料
专家类别
教育经历
个人简介胡雯,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方向为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转型、农民工灵活就业。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美团新锐计划项目各1项。 围绕数字经济与农民工灵活就业问题,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财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以通讯作者在《管理世界》等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与团队合作在Food Control等期刊发表文章。获得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入围奖。 教学科研概况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项目, 72203003, 零工经济下农民工灵活就业选择研究:特征事实与作用机制, 2023-01-01 至 2025-12-31, 30万元, 在研, 主持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面上项目, 2021M700225, 数字经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2022-01-01 至 2023-12-31, 5万元, 在研, 主持 3、 美团研究院, 新锐计划,平台经济下农民工灵活就业新趋势研究, 2020至2022, 2万元,结题, 主持 4、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论文奖学金项目, 20200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基于工资决定视角, 2020-12-01 至 2022-02-28, 1万元, 结题, 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点项目,71934003,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经济转型的路径与规律研究,2020-01-01 至 2024-12-31, 277万元, 在研, 参与 6、亚洲发展银行(ADB)KSTA项目,56050-001,数字技术促进中国快速、包容和绿色的农业农村转型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2022至2024,30万美元,在研, 参与 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084,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2023-01-01 至 2026-12-31, 80万元, 在研, 参与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273002, 作物品种推广和性状演变规律对农业生产率及其收敛的影响研究,2023-01-01 至 2026-12-31, 45万元, 在研, 参与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173080, 教育准入、职业选址与农民工市民化, 2022-01-01至 2025-12-31, 48万元, 在研, 参与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073087, 经济增速放缓下的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影响程度与对策研究, 2021-01-01 至 2024-12-31, 48万元, 在研, 参与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074140, 空间视角下宜居环境需求驱动的住房市场居民行为规律研究, 2021-01-01 至 2024-12-31, 50万元, 在研, 参与 社会职务活动动态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一:农民工的工资决定理论:效率工资、制度工资、生存工资 1.密度、距离与农民工工资的研究。第一作者发表于《经济研究》(2021年),重点探讨了城市集聚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分析了4460个农民工数据和184个迁入地城市数据,发现城市集聚对工资有正向的外部性,即在控制劳动力特征后,工资仍然存在溢价。然而,在控制城市特征后,过高的密度导致工资折价。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工资水平与迁移距离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工资与迁移距离呈现“N型”关系,以及与到中心城市距离存在“∽型”关系,从而证实了“中心—外围”理论。研究还强调了密度和距离对工资的交互作用,以及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博弈。 2.城市的力量:农民工层级迁移与工资溢价。第一作者发表于《财经研究》(2021年),重点探讨了中国特有的城市行政层级体系下,以“资源配置的行政中心偏向”为特征,强化了农民工向高行政层级城市迁移的惯性趋势。文章利用 2013 年和 2019 年的千村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层级迁移行为及工资溢价效应。结果显示:首先,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文化程度高、工作经验丰富和有配偶随迁的农民工,而携带子女随迁的农民工更倾向于普通地级市。其次,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促进了集聚经济的正外部性,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水平。最后,研究发现城市的行政级别会通过房价、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中介作用产生工资溢价。总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初始阶段,行政层级通过城市集聚效应、生活成本补偿的市场价格力量产生工资溢价。随着要素集聚导致城市扩张,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跟不上人口的增速,就通过行政力量再次分配公共服务资源来调节人口流动。因此,需要平衡城市的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构建合理的“等级−规模”分布层级结构,并且均等分配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异质性农民工分类分层迁移和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研究主题二:农业生产中机械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1.农地产权、要素配置与农户投资激励:“短期化”抑或“长期化”。第一作者发表于《财经研究》(2020年),重点探讨了基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稻三类生产特性,利用我国 9 省(区)2704 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农地产权和要素配置对农户投资激励的因果效应。研究表明:(1)农地产权对农户投资激励的作用存在历史动态的过程、个体差异的效果和各项政策的交互,并且表现为短期化和长期化的特征;(2)农地产权不直接作用于农户投资决策,而是通过农地流转的配置行为间接激励短期化(服务外包)和长期化(自购机械)的投资行为;(3)产权稳定改善了农户配置农地要素的灵活性,转入农地的农户更倾向于长期化投资,转出农地的农户短期化投入更显著;(4)农地确权促进水稻种植户的长期投资行为,抑制稻农的短期化投资。 2.小农户与大生产: 农地规模与农业资本化——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例。第一作者发表于《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重点构建不同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模型,分析农户决策的规模边界条件,采用全国9省1056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取决于随农地经营规模扩大而变化的生产目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表现为阶段性的资本投入行为:不采用农机、购买服务、购买农机;(2)农业机械和农机服务存在购买的临界规模区间,农地经营规模100亩左右的农户购买农机才符合规模经济,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是最优决策;(3)农地规模、农地确权激励农户扩大购买农机的规模,而土地细碎化、非农就业将抑制农户购买农机的价值。可见,中国小农经济走向农业资本化关键的一步,在于诱导大规模农户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供给主体,激发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大机械生产需求,分类指导农户走差异化的农业资本化路径。 3.农地确权、交易装置与农户生产环节外包。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重点探讨了基于“斯密—杨格”定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范围”的解释,构建“产权—交易—分工”的分析框架。运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分析农地确权、交易装置对农业纵向分工“生产环节外包”的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是生产环节外包的关键因素,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来扩大市场范围、实现服务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农业迂回生产与专业分工,农业从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转型。讨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情况发现不同交易特性存在差异。 开授课程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论文
论文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荣誉及奖励
招生信息
往期招生
团队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