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专家类别
教育经历
个人简介汪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作物智能设计,具体包括:(1)作物自然群体中微效有利等位变异的人工智能精准发掘和聚合;(2)作物转录调控区的人工智能设计和关键蛋白质的人工智能设计。以通讯或第一(含共同)作者身份在PNA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4篇,均属于JCR分区Q1区。2017年入选“唐氏∙康奈尔—中国学者”项目。2019年11月以杰出人才身份入职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9月入选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新星A类”人才培育计划。2021年9月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经历 2006/09-2012/07,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保送硕博连读 2011/03-2012/07,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培养 2008/08-2011/03,美国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联合培养 2002/09-2006/07,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工作经历 2019/11-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2017/11-2019/10,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副教授 2016/01-2019/10,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2/07-2015/12,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学科研概况社会职务在期刊《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担任Review Editor 活动动态研究领域作物智能设计 1. 微效有利等位变异的人工智能精准发掘和聚合 学术界已克隆的大量玉米QTL中,只有极少数能够在主栽品种背景下提升农艺性状。这是因为能够克隆的QTL都是效应较大的QTL,它们大多已被早期育种家在骨干种质中优化并固定。如何发掘并聚合传统手段无法克隆的大量微效有利变异,是保障稳定遗传增益的关键。本团队综合机器学习和群体遗传学技术,系统发掘当代玉米主栽品种中的微效有利变异,并设计最优杂交选育路径聚合有利变异,为未来的玉米育种提供理论、技术和种质创新。 2. 转录调控区D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的人工智能设计 传统育种的“原材料”局限于随机突变产生的自然变异,限制了作物改良的效率和潜力。本团队将机器学习和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交叉融合,针对关键基因精准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优异等位变异,或对DNA元件和蛋白质序列进行从头设计,探索自然变异无法穷尽的无限变异空间;进而利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写入作物基因组,改良关键农艺性状。基于人工智能的合成生物学将对传统育种形成重要补充。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论文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荣誉及奖励招生信息本课题组招收: 博士后 博士生、硕士生(学硕、专硕) 本科生:URP、大创、毕设 欢迎同学报考,详情联系wanghai@cau.edu.cn咨询 (1)团队成员 滕守振,博士后,tengshouzhen@cau.edu.cn,玉米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发 李国纪,博士生,2389868525@qq.com,玉米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许辉,博士生,xuhuixh2019@163.com,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发 王丹,博士生,748736649@qq.com,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发 索明锐,博士生(硕转博),1791085642@qq.com,比较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发 杨辘源,博士生(硕转博),2273933325@qq.com,大型转录组数据库构建 李天祎,博士生(硕转博),1027510373@qq.com,基于大型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大分子设计、合成生物学 樊绍琪,硕士生,2500742370@qq.com,基于大型人工神经网络的玉米表型组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机器视觉 徐铭池,硕士生,835961924@qq.com,玉米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于秋莹,aliceshidongwu@163.com,博士生 陈筱冉,554171182@qq.com,博士生(工程硕博士、直博、与中化集团联合培养) Revocatus Bahitwa,博士生(留学生,坦桑尼亚) 钱毅恒,1206386464@qq.com,硕士生 邵竞弘,shaojh1018@163.com,硕士生 (2)已毕业团队成员 毛瀚悦,硕士生(已毕业),maohy1988@163.com,我国主栽玉米品种基因型和表型分析,现就职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团队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