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学位: 博士 联系电话: 15611362365 电子邮箱: cqlixiang@cau.edu.cn |
|
157 访问 |
个人资料
专家类别
教育经历
个人简介李 想 简介 李想,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农商智联研究中心副主任。1983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 2001.9-2005.7,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 2005.9-2012.1,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2.4-2014.3,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4.4-2017.12,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2018.1至今,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想,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智慧农业研究方向。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智慧系统建设方面,先后在重庆市垫江县、巴南区、荣昌区、云南省大理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组建教授工作站、研究中心,任主任,持续为当地把脉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发展,被誉为当地数字乡村发展的CTO。创新性的提出了“农商智联”概念,主持研发“农商智联”体系,通过智能化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互动,形成有机闭环,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研发国内首套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国内首套农事ERP 管理系统,并研发农业智慧大脑、农业大数据中心、智能决策引擎、区块链溯源系统等十余套系统,研究数十项AI算法模型,并主持建设智慧水稻、智慧梨园、智慧蔬菜、智慧玉米、智慧花卉等10余个智慧农业基地。已经在重庆市、云南省、河北省等落地,服务的产业规模超过亿元。 服务的重庆市巴南区、垫江县在2023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县”终期评估中,获得全国第8(西部第2)和第18。3项成果被重庆市推荐参加2023年数字中国峰会(共推荐4项)。研究成果和服务模式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重庆市委副书记李明清等国家级、省部级领导高度肯定以及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好评,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地方的典型案例,40余次被国家级及省部级媒体报道。2024年6月被人民网首页推荐报道,并被央视直播报道。 作为商务部特聘专家,全程参与商务部、财政部展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工作,在绩效评价方案制定和示范县实地评价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参与修订第一、二、三批示范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均被商务部采纳。参与江苏、湖南、宁夏绩效评价工作。为重庆、新疆、云南、四川、广东展开多项电商服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1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先后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等同于科研成果一等奖)”、“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技部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 教学科研概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项。发表论文26篇,大部分被EI/ISTP检索,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1项,软件著作权7项。2015年9月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等同于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11月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12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社会职务活动动态研究领域牵头打造了“农业产业互联网”,形成覆盖全域、全产业链的数字农业体系,以打通信息流、解决信息不对称、积累并应用农业大数据为核心,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定位为提高农业行业效率和改善用户体验的强大工具。以互联网为手段,协助政府管理好农业全行业,帮助优势农业企业做大做强,与传统渠道密切合作并推动转型,为农业行业提供优质产品、服务,循序渐进地提高互联网在农业的应用水平。 具体来说,打造了如下应用: 1、县域 针对政府管理部门,通过遥感、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了全景式、打通产业链的数据监管体系和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对县域农业产业运转的实时监控和高效管理。 1)农业产业链大数据中心 实现生产、加工、流通、经营数据的深度融合,结合国民经济数据、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国土调查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农村运转数据等,形成农业“一张图”,全景式的展示县域内的农业农村情况。 2)空天地一体数据监控体系 利用北斗导航及民用最高允许0.8米分辨率的资源遥感卫星、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和重点区域物联网,定期对自然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进行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并对主要特色作物进行遥感监控。 3)区块链农产品溯源体系 实现农产品生产信息可追溯,对接生产、农资投入、加工、检测、流通、经营等多源数据,消费者使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丰富详尽的农产品档案。通过物联网、人脸识别、RFID扫码等技术,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建立客观保真的数据采集体系,减少人为数据干扰。所有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分布式存储,减少人为篡改数据,形成可信追溯链条,逐步形成具有法律意义的产品溯源证据。 4)农产品电商平台 通过网页、手机版网页、微信小程序等形式,为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生等建立农产品自有微商城,推广农业产品。包含前台微商城,后台进销存系统、支付系统等功能。 5)专业服务市场 聚合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能力,聚集设计、包装、电商、农机、农技、农资、金融、保险等服务能力,建立准入机制,建立评价标准,规范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引领农业各领域向专业服务化转型,促进信息对称与交流,形成产销有机结合的生态圈,为农业各专业化服务提供舞台,促进农业生态聚合形成以品牌营销为主导的高质量产销链条。 2、园区及生产基地 针对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物联网、智能决策等技术,以建立农事管理系统为核心的人、机、物、料、环全要素管理体系,全面地提升了数字化管理水平、智能化生产水平,打造高效生产模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规范人员作业,稳定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支撑打造绿色化农产品优质品牌。 1)农事计划排产系统 建设农事管理ERP计划排产系统,对生产过程中每个地块的人、机、物、料、环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利用微信小程序、物联网、农机轨迹记录、高清晰摄像头等,实现了对人员、农机、作物、物料、环境等多要素的全面管理,规范了每一项作业操作。对每个生产计划的每个地块生成内部流转二维码,通过扫码能够查看生产计划实时信息,并对每个基地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实现了生产情况的实时内部管控。系统的建立,对农业企业、基地等形成了多层次的数据化规范管理机制,提升了管理规范化水平,稳定生产质量,生产出标准的农产品,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 2)专家诊断打分系统 组织农业推广、农机、种子等部门专家群体,指派给重点品牌化农业企业对口辅导,日报每日自动推送给专家进行评分和评价指导。专家指导信息推送到农户,指导农户规范生产。 3)物联网系统 对作物、环境要素进行规范管理。在监控层面,通过易于安装、便宜实用的气象站、土壤站、摄像头的安装,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空气(空气数据、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风向等)、土壤墒情数据(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EC值等)、作物的全面监控。在分析层面,通过AI算法对作物性状、病虫害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对极端环境进行预测。 4)人员农事记录系统 对人员要素进行规范管理。一方面,人员每次劳动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打卡,并拍摄少量劳动及作物图片,形成人员劳动的管理记录及作物生长记录。打卡系统操作要简单,符合操作直觉,通过3~5次点击,即可完成打卡,让初中文化程度即可顺利操作。l另一方面,引入AI算法,对摄像头记录的视频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记录人员行为。 5)智能农机 一方面,引入智能耕作、采摘、运输、数据采集等农机以及智能植保无人机,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非智能农机,简便安装的农机记录盒,对农机轨迹进行记录,全面计算农机作业面积,支撑农机管理。 6)设备管理系统 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智能温室设施等,提高作业效率,设施均可通过手机、电脑可以直接操纵,进行农事作业。 7)农产品库存系统和物料库存系统 对农产品和物资物料分别建立农产品库存和物料库存系统,管理进库、库存、出库等环节。 8)建设农技辅导APP 农民通过智能手机,能够通过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向系统进行提问,一方面,AI智慧大脑针对问题进行智能回答;另一方面,专家也可以进行回答。 9)智慧农业场景体验式VR系统 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对温室、大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漫游,体验作物的生长,对农机进行模拟驾驶操作,对设施设备进行虚拟体验操控,从而体验到完整的智慧农业生产过程。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论文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荣誉及奖励招生信息
往期招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团队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