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潘学标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个人资料

  • 部门: 资源与环境学院
  • 性别:
  • 民族: 壮族
  •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 行政职务:
  • 主要研究方向: 旱作农业,作物模型,气候变化与减灾
  • 毕业院校: 中国农业大学
  • 学位: 博士
  • 联系电话: 010-62733506
  • 电子邮箱: panxb@cau.edu.cn
  • 办公地址: 资环楼2-108
  •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邮编: 100193
  • 传真:

专家类别

  • 学术学位导师类型: 博导兼硕导
  •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类型:
  • 从事学科1: 农业资源与环境
  • 从事学科2: 大气科学
  • 从事专业1: 农业气象学
  • 从事专业2: 气象学
  • 研究方向1: 应用气象学 ;气候变化与适应技术 ;气候风险评估与减灾 ;农业气候
  • 研究方向2: 气候变化与适应技术
  • 从事专业学位领域名称: 农业资源利用

教育经历

  • 1991.09.01-1995.10.01,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
  • 1984.09.01-1987.08.01,农学硕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
  • 1978.10.01-1982.07.01,农学学士学位,广西农学院,农业气象

个人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4月生。主讲《应用气候学》、《生态气候学》、《生物气候与信息系统》等本科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宝钢优秀教师(2012)、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018)、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课教学团队带头人”入选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团队(2020),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0多人,其中5人获得学校百篇优秀论文,培养研究生80多人。兼任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生态与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从事作物模型、旱作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和草地影响与适应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研究计划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项,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副主编出版著作7部,参加2IPCC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文件编写。


教学科研概况

社会职务

活动动态

研究领域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 1、计算机模拟基础,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2、计算机模拟基础,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二星期五,西校区
  • 3、气象学与气候学,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二星期五,西校区
  • 4、应用气候学,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5、应用气候学实验,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6、气象学与气候学,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7、气象学与气候学,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8、计算机模拟基础,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9、计算机模拟基础,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二星期五,西校区
  • 10、应用气候学,2023-2024,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11、应用气候学实验,2023-2024,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12、计算机模拟基础,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13、计算机模拟基础,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二星期五,西校区
  • 14、应用气候学,2022-2023,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15、应用气候学实验,2022-2023,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16、应用气候学,2021-2022,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17、应用气候学实验,2021-2022,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18、农业气象学B,2020-2021,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西校区
  • 19、应用气候学,2020-2021,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20、应用气候学实验,2020-2021,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21、应用气候学,2019-2020,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四,西校区
  • 22、应用气候学实验,2019-2020,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23、应用气候学,2018-2019,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24、应用气候学实验,2018-2019,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25、应用气候学,2017-2018,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三,西校区
  • 26、应用气候学实验,2017-2018,第一学期,星期四,西校区
  • 27、应用气候学,2016-2017,第一学期,星期一星期三,西校区
  • 28、应用气候学实验,2016-2017,第一学期,星期四,西校区
  • 29、应用气候学,2015-2016,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30、应用气候学实验,2015-2016,第一学期,星期四,西校区
  • 31、应用气候学,2014-2015,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32、应用气候学实验,2014-2015,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33、应用气候学,2013-2014,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34、应用气候学实验,2013-2014,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35、应用气候学,2012-2013,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36、应用气候学实验,2012-2013,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37、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2011-2012,第二学期,星期二,西校区
  • 38、应用气候学,2011-2012,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39、应用气候学实验,2011-2012,第一学期,星期四,西校区
  • 40、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2010-2011,第二学期,星期五,西校区
  • 41、应用气候学,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二星期四,西校区
  • 42、应用气候学实验,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四,西校区
  • 43、应用气候学实验,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三,西校区
  • 44、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五,西校区

研究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 1、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二
  • 2、生态气候学,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三
  • 3、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三
  • 4、生态气候学,2023-2024,第二学期
  • 5、生态气候学,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三
  • 6、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二
  • 7、生态气候学,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四
  • 8、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21-2022,第二学期,星期三
  • 9、生态气候学,2021-2022,第二学期,星期二
  • 10、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20-2021,第二学期,星期三
  • 11、生态气候学,2020-2021,第二学期,星期二
  • 12、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9-2020,第二学期,星期三
  • 13、生态气候学,2019-2020,第二学期,星期二
  • 14、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8-2019,第二学期,星期三
  • 15、生态气候学,2018-2019,第二学期,星期四
  • 16、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7-2018,第二学期,星期三
  • 17、生态气候学,2017-2018,第二学期,星期四
  • 18、农业减灾技术,2017-2018,第一学期,星期五
  • 19、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6-2017,第二学期,星期二
  • 20、生态气候学,2016-2017,第二学期,星期四
  • 21、农业减灾技术,2016-2017,第一学期,星期二
  • 22、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5-2016,第二学期,星期二
  • 23、生态气候学,2015-2016,第二学期,星期四
  • 24、农业减灾技术,2015-2016,第一学期,星期三
  • 25、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4-2015,第二学期,星期二
  • 26、生态气候学,2014-2015,第二学期,星期四
  • 27、农业减灾技术,2014-2015,第一学期,星期四
  • 28、气候资源利用学,2013-2014,第二学期,星期四
  • 29、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3-2014,第二学期,星期二
  • 30、农业减灾技术,2013-2014,第一学期,星期四
  • 31、气候资源利用学,2012-2013,第二学期,星期三
  • 32、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2-2013,第二学期,星期二
  • 33、农业减灾技术,2012-2013,第一学期,星期四
  • 34、气候资源利用学,2011-2012,第二学期,星期三
  • 35、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1-2012,第二学期,星期二
  • 36、农业减灾技术,2011-2012,第一学期,星期四
  • 37、气候资源利用学,2010-2011,第二学期,星期三
  • 38、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2010-2011,第二学期,星期二
  • 39、农业减灾技术,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二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 1、2023.06.01-2025.12.3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区固土增碳与种养循环的绿色种植技术研发
  • 2、2023.02.16-2025.12.3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牧交错带种养循环地力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
  • 3、2022.02.17-2026.08.31,国家部委其他科技项目,主要作物产量预测和种植适宜性评价
  • 4、2020.07.24-2022.12.31,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项目,旱作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与作物优化布局研究
  • 5、2020.07.17-2021.06.30,国家部委其他科技项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及对策研究
  • 6、2020.05.22-2021.12.31,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项目,阴山北麓水资源赋存演变机制研究
横向项目
  • 1、2024.08.29-2024.11.30,国际合作项目,种植业绿色低碳评价指标研究
  • 2、2024.04.30-2024.12.31,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提升新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水平”专题研究
  • 3、2020.10.10-2021.06.30,其他课题,以清洁能源淡化海水促进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及综合效益研究
  • 4、2020.07.01-2020.12.31,教育部项目,中国土壤质量数据集构建
  • 5、2019.12.05-2020.06.30,干旱灾情及社会经济数据服务
  • 6、2019.03.26-2020.03.31,气象敏感性呼吸系统疾病预测模型研究
  • 7、2019.03.25-2020.05.3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2019年度资助
  • 8、2018.04.09-2018.12.3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年度资助(2018)
  • 9、2017.09.10-2018.09.3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年度资助
  • 10、2016.11.05-2016.12.31,重大气象灾害个例库建设和完善
  • 11、2014.03.11-2015.03.31,作物模型参数调试与区域验证
  • 12、2014.03.11-2015.03.31,作物模型参数调试与区域验证
  • 13、2013.09.12-2014.12.31,农业气象教材编写
  • 14、2013.05.06-2013.12.3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资助B
  • 15、2013.02.27-2013.12.3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资助A
  • 16、2012.05.31-2013.05.31,抗旱基础资料整编及旱情评估
  • 17、2012.01.04-2012.12.31,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细则立项申请编制
  • 18、2011.08.18-2011.12.31,编制《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细则》
  • 19、2011.08.18-2011.12.31,编制北京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指导意见及抗旱专项服务
  • 20、2010.06.04-2012.05.31,草地畜牧业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与适应对策
  • 21、2009.10.17-2010.03.31,安徽省宿松县现代农业与产业化发展规划
  • 22、2009.09.23-2009.12.31,棉花资料分析与处理-服务于“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力和作物布局的影响评估”项目
  • 23、2009.01.16-2009.07.31,气候变化对石洋河流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24、2006.06.01-2006.08.30,<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抗旱规划研究

论文

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 1、北方旱区农田土壤气候侵蚀诊断评估软件,2024,2024SR1383517,软件著作权登记
  • 2、农业气候要素保证率统计软件,2017,2017SRBJ1267,软件著作权登记
  • 3、农业气候统计积温软件,2017,2017SRBJ0998,软件著作权登记
  • 4、基于线性假设的积温模型有效率对温度敏感性分析系统,2015,2015SRBJ0833,软件著作权登记
  • 5、基于优化假设的积温模型有效率对温度敏感性分析系统,2015,2015SRBJ0832,软件著作权登记
  • 6、基于线性假设统计积温和测定基点温度的系统,2015,2015SRBJ0390,软件著作权登记
  • 7、基于优化假设的北方冬小麦发育期模拟预测系统,2015,2015SRBJ0328,软件著作权登记
  • 8、基于生理发育时间测定作物三基点温度的系统,2015,2015SRBJ0217,软件著作权登记
  • 9、基于线性生长假设分析作物界限温度的系统,2015,2015SRBJ0216,软件著作权登记
  • 10、农业气候概率测算方法比较分析软件,2013,2013SRBJ0539,软件著作权登记
  • 11、保证率数值测算和图表输出系统,2013,2013SRBJ0359,软件著作权登记
  • 12、基于线性假设估算阶段积温的系统软件,2012,2012SRBJ1484,软件著作权登记
  • 13、气温日变化正弦分段模拟软件,2011,2011SRBJ0370,软件著作权登记
  • 14、棉花生产评估系统,2010,2010SRBJ5791,软件著作权登记
  • 15、棉花生长发育模拟软件,2010,2010SRBJ5790,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

荣誉及奖励

  • 1、2023,气象科技成果评价
  • 2、2021,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 3、2013,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 4、2008,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5、200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 6、2003,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招生信息

往期招生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在籍人数
  • 年级
1
2
2022
2
3
2021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在籍人数
  • 年级
1
1
2021
报考意向

团队展示

2023年6月团队成员送别毕业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旱作农业,作物模型,气候变化与减灾

学位: 博士

联系电话: 010-62733506

电子邮箱: panxb@cau.edu.cn

10 访问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