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 访问 |
个人资料
专家类别
教育经历
个人简介课题组主页:https://ajresearchgroup.com 工作履历: 2019年至今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2018年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2013年-2015年 博士后研究员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教育背景: 2009-2013 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有机化学专业 2005-2009 本科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专业 教学科研概况社会职务1.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 2.《Nature Catalysis》、《ACS catalysis》、《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Synthesis》、《Chemistry Select》、《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3.《农药学学报》英文编辑; 活动动态研究领域1. 新材料与人类健康 利用Click Chemistry,光催化反应等最新合成技术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表面材料;研究内容涉及:组织修复水凝胶材料、柔性可植入智能材料、抗菌表面材料、超疏水表面材料等。 2. 绿色化学与药物研发 建立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合成方法,特别是新型氘标记化合物合成方法;并以新型合成方法为基础开发氘代药物及疾病诊断试剂。 更多信息详见:https://ajresearchgroup.com/。 2015年至今,本课题组已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一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及中国农业大学优秀人才启动经费(主持)的支持。课题组在绿色化学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相关成果曾被美国化学会旗下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杂志,德国评论性期刊Synfacts,Science等多家国外媒体报道。 本课题组以开放的科学态度,与中国、英国、美国的科学家合作展开新材料、新型合成方法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氘代有机物是重要的药物活性化合物、质谱检测内标物质、探针化合物及聚合物单体,其在氘代药物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生命科学研究、光电材料研发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限的合成方法已无法满足上述领域对氘代化合物与日俱增的需求。因此,本课题组首次提出单电子转移还原氘化策略,实现了系列还原氘化反应的建立,并已基于新型合成方法完成了多种氘代药物、氘代农药、氘代生物探针、氘代神经递质的合成。 1. Ding, Y.; Luo, S.; Adijiang, A.; Zhao, H.; An, J.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Nitriles: The Synthesis of α,α-Dideuterio Amines by Sodium-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J. Org. Chem.2018, 83 (19), 12269-12274. 2. Zhang, B.; Li, H.; Ding, Y.; Yan, Y.; An, J.* Reduction and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Tertiary Amides Mediated by Sodium Dispersions with Distinct Proton Donor-Dependent Chemoselectivity. J. Org. Chem.2018, 83 (11), 6006–6014. 3. Han, M.; Ding, Y.; Yan, Y.; Li, H.; Luo, S.; Adijiang, A.; Ling, Y.; An, J.* Transition-Metal-Free, Selective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Terminal Alkynes with Sodium Dispersions and EtOD ‑ d 1. Org. Lett.2018, 20, 8–11. 4. Li, H.; Zhang, B.; Dong, Y.; Liu, T.; Zhang, Y.; Nie, H.; Yang, R.; Ma, X.; Ling, Y.; An, J.* A Selectiv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Activated Alkenes. Tetrahedron Lett.2017, 58 (28), 2757–2760. 5. Han, M.; Ma, X.; Yao, S.; Ding, Y.; Yan, Z.; Adijiang, A.; Wu, Y.; Li, H.; Zhang, Y.; Lei, P.; An, J.* Development of a Modified Bouveault–Blanc Reduction for the Selective Synthesis of α,α-Dideuterio Alcohols. J. Org. Chem.2017, 82 (2), 1285–1290.
1.一种α,α-二氘代醇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01610382079.8 2.一种含碳碳三键和/或碳氮三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还原氘化方法,102810245644.5 3.氘代戊4-烯基-N-糠基-N-咪唑-1-基羰基-DL-高丙氨酸脂制备及杀菌活,201810360623.8 4.一种将叔酰胺还原为醇和/或胺的方法, 201810053986.7
伯奇还原(Birch Reduction)可以将苯还原为1,4-环己二烯,被誉为芳香族化合物与脂环族化合物之间的桥梁,是最重要的有机人名反应之一,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然而伯奇还原需要在低温下使用液态氨作为溶剂才能进行,使得该反应的操作极其繁琐。自1944年伯奇还原被报道以来的70余载中,全球众多科研团队致力于对伯奇还原进行改进,然而始终没有真正实现无氨伯奇还原。 本课题组利用钠分散体与冠醚形成的电子盐体系,建立了首个可以广泛适用于包括苯在内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无氨伯奇还原反应“Birch Reduction-AJ modification”。相比传统伯奇还原,Birch Reduction-AJ modification不仅避免了液氨和低温,而且具有更好的化学选择性。该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工业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被《C&EN》报道的同时,也被《Science》旗下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媒体报道。 上述新型电子盐体系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有机合成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这将是本可以组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1. Lei, P.; Ding, Y.; Zhang, X.; Adijiang, A.; Li, H.; Ling, Y.; An, J.* A Practical and Chemoselective Ammonia-Free Birch Reduction. Org. Lett.2018, 20, 3439-3442. 2. Li, H; Lai, Z.; Adijiang, A.; Zhao, H.; An, J. Selective C-N σ Bond Cleavage in Azetidinyl Amides under Transition Metal-Free Conditions. Molecules2019, 24 (3), 459. 特刊邀稿(Invited contribution to a special edition “amide bond activation”; guest editor: Prof. Dr. Michal Szostak)
1.一种新型电子盐体系以及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方法,201710059952.4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论文论文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荣誉及奖励
招生信息
往期招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团队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