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部门: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性别: 男
- 民族: 汉族
-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 行政职务:
-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营养与安全
- 毕业院校: 中国农业大学
- 学位: 博士
- 联系电话: 62737786
- 电子邮箱: hkl009@163.com
- 办公地址: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旧图书馆
-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
- 邮编: 100083
- 传真: 62323465
专家类别
- 学术学位导师类型: 博导兼硕导
-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类型:
- 从事学科1: 食品科学与工程
- 从事学科2: 食品科学与工程
- 从事专业1: 营养与食品安全
- 从事专业2: 食品科学
- 研究方向1: 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食品安全检验技术;食品安全评价与风险评估;食品毒理
- 研究方向2: 食品分子营养
- 从事专业学位领域名称: 食品工程
教育经历
-
2000.09.01-2003.07.01,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
-
1997.09.01-2000.07.01,理学硕士学位,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
-
1986.09.01-1990.07.01,农学学士学位,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
个人简介
黄昆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主任。长期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检测技术、转基因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和转基因产品食用安全评价、食品分子营养学以及食品功能成分开发相关研究。 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最早开展研究的学者,担任5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协助国家建立生物育种管理制度和检测体系。突破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瓶颈,建立我国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主持制定标准17项,直接支持我国生物育种产品获得安全评价证书25个。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保障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编写教材和专著6部,其中英文1部;获得发明专利14项;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并荣获山东省2019年度“蓝色汇智双百人才”,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项。
教学科研概况
教学方面: 主讲研究生课程《分子生物学专题》、《食品安全专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本科生课程《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 科研方面: 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包括科技创新2030、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70余项。 代表性论著: 1. 黄昆仑主编.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2021,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黄昆仑著. 《生物技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践》,2020,科学出版社 3. 黄昆仑,车会莲主编. 《现代食品安全学》,2018,科学出版社 4. 黄昆仑著.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2017, Springer 5. 黄昆仑,许文涛主编.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北京市精品教材),2009,科学出版社 代表性标准: 1. 黄昆仑等.《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营养素大鼠表观消化率试验》.农业部2406号公告-6-2016 2. 黄昆仑等.《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蛋白质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农业部2406号公告-10-2016 3. 黄昆仑等.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抗营养因子马铃薯中龙葵碱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法》. 农业农村部第323号公告-28-2020 4. 黄昆仑等.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外源蛋白质大鼠28天经口毒性试验》.农业农村部第323号公告-26-2020 5. 黄昆仑等.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外源蛋白质消化稳定性试验方法》. 农业农村部公告第423号-1-2021
社会职务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 《生物技术通报》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检测技术、转基因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和转基因产品食用安全评价、食品分子营养学以及食品功能成分开发相关研究。特别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功能因子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分子检测产品的研发、功能食品的研发等。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
1、转基因食品概论,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四,东校区
-
3、转基因食品概论,2023-2024,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4、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5、转基因食品概论,2022-2023,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6、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21-2022,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7、转基因食品概论,2021-2022,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8、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20-2021,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9、转基因食品概论,2020-2021,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10、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19-2020,第二学期,星期三,东校区
-
11、转基因食品概论,2019-2020,第一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1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2018-2019,第二学期,星期三,东校区
-
13、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7-2018,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14、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7-2018,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15、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6-2017,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16、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6-2017,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17、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5-2016,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18、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5-2016,第二学期,星期一,东校区
-
19、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5-2016,第二学期,星期三,东校区
-
20、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4-2015,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21、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4-2015,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22、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3-2014,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23、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3-2014,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24、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2-2013,第二学期,星期四,东校区
-
25、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2-2013,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26、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1-2012,第二学期,星期三,东校区
-
27、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1-2012,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
28、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2010-2011,第二学期,星期二,东校区
-
29、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2010-2011,第二学期,星期一星期三,东校区
研究生课程:近十年课程数据
-
1、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5-2026,第二学期,星期一
-
2、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4-2025,第二学期,星期一
-
3、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4-2025,第一学期,星期一
-
4、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3-2024,第二学期,星期一
-
5、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3-2024,第一学期,星期五
-
6、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2-2023,第二学期,星期一
-
7、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1-2022,第二学期,星期二
-
8、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20-2021,第二学期,星期二
-
9、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2019-2020,第二学期,星期五
-
10、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2017-2018,第一学期
-
11、分子生物学专题,2017-2018,第一学期,星期三
-
12、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7-2018,第一学期,星期五
-
13、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2016-2017,第一学期
-
14、分子生物学专题,2016-2017,第一学期,星期三
-
15、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6-2017,第一学期,星期一
-
16、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2015-2016,第一学期
-
17、分子生物学专题,2015-2016,第一学期,星期二
-
18、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5-2016,第一学期,星期五
-
19、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2014-2015,第一学期
-
20、分子生物学专题,2014-2015,第一学期,星期二
-
21、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4-2015,第一学期,星期五
-
22、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2013-2014,第一学期
-
23、分子生物学专题,2013-2014,第一学期,星期二
-
24、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3-2014,第一学期,星期一
-
25、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2-2013,第一学期,星期五
-
26、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1-2012,第一学期,星期五
-
27、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2010-2011,第一学期,星期一
论文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收录类别 |
发表年月 |
第一作者或全部作者 |
第一作者单位 |
排名 |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 1 regulates fatty acid synthase lactylation and mediates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
Hepatology |
|
2023.12 |
Gao R, Li Y, Xu Z, Zhang F, Xu J, Hu Y, Yin J, Yang K, Sun L, Wang Q, He X, Huang K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Ectopic odorant receptors responding to flavor compounds in skin health and disease: Current insigh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
Crit Rev Food Sci Nutr |
|
2022.4 |
Geng R, Wang Y, Fang J, Zhao Y, Li M, Kang SG, Huang K, Tong T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Single-Atom Ce-N4-C-(OH)2 Nanozyme-Catalyzed Cascade Reaction to Alleviate Hyperglycemia |
Research (Wash D C) |
|
2023.3 |
Song G, Xu J, Zhong H, Zhang Q, Wang X, Lin Y, Beckman SP, Luo Y, He X, Li JC, Huang K, Cheng N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The gut odorant receptor and taste receptor make sense of dietary components: A focus on gut hormone secretion |
Crit Rev Food Sci Nutr |
|
2023.2 |
Wang Y, Geng R, Zhao Y, Fang J, Li M, Kang SG, Huang K, Tong T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Zwitterion-modified antifouling swab joint "Snake-Eye" for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colored foodstuffs |
Biosens Bioelectron |
|
2022.9 |
Huang H, Li Y, Kuang Y, Zhang X, Majid Z, He X, Luo Y, Huang K, Cheng N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nti-diabetic effect of dietary component: a focus on gut microbiota |
Crit Rev Food Sci Nutr |
|
2022.3 |
Zhao Y, Li M, Wang Y, Geng R, Fang J, Liu Q, Kang SG, Zeng WC, Huang K, Tong T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Ultra-high-pressure passivation of soybean agglutinin and safety evaluations |
Food Chem X |
|
2023.3 |
Han X, Sun Y, Huangfu B, He X, Huang K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Insights into nucleic acid-based self-assembling nanocarrier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
J Control Release |
|
2023.1 |
Chen K, Zhang Y, Zhu L, Chu H, Shao X, Asakiya C, Huang K, Xu W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Single-atom Ce-N-C nanozyme bioactive paper with a 3D-printed platform for rapid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and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dues |
Food Chem |
|
2022.9 |
Song G, Zhang J, Huang H, Wang X, He X, Luo Y, Li JC, Huang K, Cheng N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
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
1、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信息系统,2015,2015SRBJ0078,软件著作权登记
-
2、中国食物过敏原数据库,2015,2015SRBJ0077,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
-
1、基于LAMP的转基因玉米MON863基因快检试剂盒及检测方法,2013,201310313904.5
-
2、一种杀菌洗涤剂及其应用,2010,201010622277.X
-
3、一种表达重组Cry1C基因的大肠杆菌工程菌,2010,201010135062.5
-
4、一种用于多重PCR小分子扩增片段的高效分离方法,2009,200910236730.0
-
5、一种双链核酸精确定量的方法,2007,200710179816.5
荣誉及奖励
-
1、2021,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2、2021,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进步奖
-
3、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2014-2015年度)
-
4、2012,201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
-
5、2011,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6、2009,国家科技进步奖
招生信息
往期招生
- 1
- 4
- 2024
- 2
- 4
- 2023
- 3
- 4
- 2022
- 4
- 3
- 2021
- 1
- 1
- 2024
- 2
- 2
- 2023
- 3
- 3
- 2022
- 4
- 2
- 2021
报考意向
团队展示
本课题组所在的食品安全与分子营养研究平台,主要针对真菌毒素等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开展毒性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开发快速与精准检测新技术,针对食品功效营养成分开展分子营养机制以及精准营养靶向递送研究。本平台拥有200m2 SPF级动物房1座、细胞房1间、理化分析检测技术平台、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平台、分子生物技术平台。本平台现有5个省部级机构:农业部检测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转基因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产品科普基地。 目前已独立和合作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5名。读博期间有4人去国外知名研究机构交流访学:荷兰癌症研究所、哈佛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博士及博士后毕业生去向:国家食药总局,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国家检科院,中国农科院系统;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农职学院等高校任教;安利集团、孟山都公司等企业;加拿大及美国博后;独立创业等。 硕士毕业生去向:各地食药局、工商局、环保局、发改委;大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农科院系统、农业部属单位;赴美国、日本、欧洲及国内攻读博士学位;德国拜尔、大北农、赛升药业、各检测中心等企业;独立创业等。
|